南方日报:开放的监督体系是反"四风"的关键

发布日期:2013-12-24

 

来源:南方日报 

  11月21日,中央纪委下发《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》,严禁各级党政机关、人民团体、国有企事业单位、金融机构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、烟酒、花卉、食品等年货节礼。为此,中央纪委网站开通举报窗口,欢迎社会举报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、赠送年货节礼等违规违纪问题。

  2014年元旦、春节即将到来,面对政府机关吃喝风、送礼风和花公款送贺卡之风,中央纪委的这一举措,对于惩治两节期间党政机关的腐败行为开了一个良方,再次将反腐倡廉风暴推向新高潮。自去年12月提出改进工作作风、密切联系群众的“八项规定”以来,中共中央厉行节约,反对浪费,在全党掀起一股“勤俭节约、廉洁从政”的新政风。最近,一组数据颇为引人注目:今年以来,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公务接待中的餐饮经费下降60%,餐厨垃圾普遍下降30%以上,食堂水电气消耗下降4%。在厉行节约效果初显之时,实现“八项规定”制度化、规范化、常态化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,加强制度约束与监督,使作风建设常态化,成为各方矢志努力的方向。

  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公款吃喝、公款旅游、收取礼金等长期形成的积弊往往具有惯性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,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,抓一抓有好转,松一松就反弹。如果没有开放的监督体系,作风建设便容易处于忽松忽紧的状态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,“人民监督”这一关键词频频出现,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人民监督的高度重视。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,要形成常态效果,“人民监督”常态化、长效化便必不可少。作风转得怎么样,廉洁不廉洁,关键看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畅通公众参与渠道,主动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,是检验“八项规定”执行情况最好的“试金石”。人民监督具有主动性、客观性、广泛性和及时性,监督范围最广、时效最长、成本最小、信息最真,而且永远不会被腐蚀。一方面,要围绕“八项规定”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,加大信息公开力度,既不能遮遮掩掩让老百姓看不全,也不能太专业抽象让老百姓看不懂。另一方面,要畅通有效渠道,健全保障制度,让人民群众能够有效行使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、监督权,让监督的阳光照亮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。

  画出“红线”、明察暗访与问责相结合……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,广东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工作不断推向深入,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作风问题得到纠正。其中,开放的监督体系功不可没。未来的一年乃至更长时间,“八项规定”需要更大范围地激活群众监督的力量。事实证明,无论公款吃喝、奢侈浪费,还是官僚和特权作风,群众基本都是第一发现人,甚至很多时候就是直接受害者。他们对于落实“八项规定”有着极大的动力和显著的监督优势。“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,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”,这是实施“八项规定”的初衷和要求,以后还要坚持并增大力度,让公众与媒体监督力量得到更充分的发挥,为“八项规定”的贯彻落实注入强大的推动力。各级政府也应发挥导向作用,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正能量,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,鼓励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监督,不仅有利于反“四风”的落实,也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与纯化。

  开放的监督体系是反“四风”的关键。将公众的力量调动起来,接受公众的监督,对于落实“八项规定”和反“四风”的作用绝不容小觑。